差距,往往源于认知。
朝阳,不仅是眼前所见,更是时代背景中的朝阳,是融于一城一省一国、乃至世界的朝阳。打破思维局限、拓展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振奋精神笃行实干,这是今天的朝阳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别开生面的必经之路。
按照区委号召和要求,“长春朝阳”编辑部从2月11日(正月初二)开始推出《朝阳视野》《他山石》专栏,聚焦高质量发展,立足实际放眼前沿,选取国内知名专家、专业经济刊物相关文章和各地有关经验、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学有所感的你,向我们推荐文章资料。愿与朝阳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收获。
知与行不可分,你与朝阳同在路上!
营商环境建设千头万绪,知易行难,但这恰恰是朝阳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全力打造全市营商环境最优区”——这是“首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目标,更可以成为牵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一起努力,每个人的一小步,就会聚为朝阳的一大步。
苏州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左右的时间都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上,50%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
昆山为了引进外资项目,买回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电话号码本,给一个一个企业打电话;
在没有项目审批权的情况下,为了批一个外资项目,党员干部跑南京102次,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
2023年末,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苏州营商环境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前十,并获评“最佳口碑地级市”。这也是自全国工商联开展此项工作并发布调查结果以来,苏州连续第五年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某地官微发表题为《拼经济,向苏州学什么?》的文章,分享了一名外地干部在苏州学习培训后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表示,苏州人具有强烈的发展和机遇意识,始终在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工作上高人一招,在效率上快人一拍。
文章指出,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思想必先行。苏州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处处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国家政策允许的,用好用足用尽;国家政策没有规定的,大胆试,大胆闯,努力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苏州,曾靠着一股敢为人先、不等不靠的闯劲,锻造了张家港精神,走出了昆山之路,形成了园区经验。
苏州之行,看到了苏州的亮点遍地开花。这一份份成绩单背后,是苏州的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2023年苏州的GDP为24653.37亿,全国排名第六,地级市排第一,下辖的4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其中昆山位居全国第一。
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思想必先行。苏州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处处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国家政策允许的,用好用足用尽;国家政策没有规定的,大胆试,大胆闯,努力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苏州成功范例之一的“昆山之路”,其内涵和渊源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尝试,敢于创新。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经济特区,当时的昆山在没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1985年就自己圈出18平方公里的土地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上了独创的自费开发之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这是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果没有当时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昆山奇迹”。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使苏州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始终把握主动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苏南模式,形成了苏州最可贵精神力量——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相互激荡、相得益彰,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苏州符号”的实践典范。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图自昆山发布
苏州人具有强烈的发展和机遇意识,始终在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工作上高人一招,在效率上快人一拍。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历史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机遇,努力发展。80年代初,苏州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实现了资本积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90年代初,苏州抓住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建立开发区,筑巢引凤,以灵活手段、优惠政策、宽松环境、周到服务吸引大量外资,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经济发展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从而使苏州的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时期,张家港在抢抓机遇、拼抢发展中尤为突出,抢建了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等等,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在90年代末,苏州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从而促进了苏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苏州人这种抢抓机遇、勇争第一的拼抢精神,造就了今日之苏州。
张家港保税区 图自中共苏州市吴中区委党校
苏州党员干部在推进发展上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谋发展、促发展、求发展、比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
我们在学习中得知,苏州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左右的时间都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上,50%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
昆山为了引进外资项目,买回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电话号码本,给一个一个企业打电话;在没有项目审批权的情况下,为了批一个外资项目,党员干部跑南京102次,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
昆山党员干部永不自满、永不停步、永不懈怠,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是“昆山之路”代代延续、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推动了昆山经济连续稳居全国百强县第一。
图自昆山开发区发布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从新加坡借鉴引进亲商服务理念,这种全新的理念让园区的开发建设者实现了从“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角色转变,推动园区连续7年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位,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苏州党员干部始终牢固树立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促进社会共建共享,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出社会安定、服务优质、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截至2023年6月,苏州常住人口1619.69多万。从历史名街,到一般城市道路,再到河道、桥下等等,所到的每一处,哪怕再小,都看到了城市精细的治理,下足了绣花功夫。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常住人口突破115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园区并没有因为人口的激增而出现一些典型的城市病,而是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城市生态。徜徉在园区,看到的始终是一座井然有序、“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
推动城市经济腾飞,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与国际接轨,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做到规划先行,根据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和自身实际,以超前的眼光和对政策的准确把握,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以产业集聚带动人的集聚,以人的集聚促进商业繁荣,着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借鉴苏州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要学会“拿来主义”,重点是学习苏州开放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同时将学习与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和本单位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清差距短板,找准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精准靶向施策,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比较中奋进、在学习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