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同心战疫,共克时艰。战疫下的朝阳区,无论是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还是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也包括每一位安心居家、服从配合各项抗疫举措的普通居民,大家上下同欲,齐心协力,竭尽所能奉献在战疫的每一个角落。
《长春朝阳》的采编团队每天在走遍大街小巷的采访中也时刻被“战疫朝阳人”的坚强意志、忘我付出所感动着,特此推出特别版块——《战疫朝阳人》,陆续刊发各街道社区、各作战部门、各条战线,以及志愿者群体、战疫居民的先进事迹。篇幅有限,方寸之间并不能完全呈现朝阳人在应对这场巨大挑战中的艰辛努力、所体现的可爱可贵,我们籍此呼吁:在这里,让我们一起为坚忍顽强的每一个朝阳人点赞,为战疫中拼搏付出的每一支团队、每一条战线加油!让我们坚持努力,彼此守护,一齐踏进杏花归处锦绣春!
“您好,我是张医生,您体温怎么样了?口服药吃过了吗?要多注意休息,有需要随时联系我们。”“张护士,刚才我已经给2号舱11号隔离人员打电话询问了病情,你那边随时关注,重点掌握他的状况。”见到朝阳区苏宁物流园方舱隔离点方舱医疗组组长张宇时,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手里正拿着工作清单,给今天早晨上报的2号舱发热隔离人员打电话,询问病情并作医嘱。
,时长01:10
“老战士”
接受新任务
这位严谨细致的白衣战士,是朝阳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曾经担任区医院密接、次密接转运组的总调度,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急难险重的转运任务。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老战士”,本轮疫情中他主动请缨,来到位于富锋街道苏宁物流园内的方舱隔离点,带领20名来自区医院和公主岭国文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方舱医疗组,负责2、3号方舱内近800名隔离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
“老经验”
解决新状况
“新组建的医疗团队,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契合度、操作流程上都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也会把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融入到现实工作中。”介绍日常工作时,张宇详细讲述了他们在方舱隔离点工作的经历。“我们这个隔离点的总负责人贾妍大姐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俩也曾经多次合作。这次在隔离点,我们再次并肩作战,从制定工作流程、任务职责划分到个人防护培训都齐心协力共同商定。”“一天深夜,我们收治了158名隔离人员。由于前期一直密集居住,他们中有多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情绪也出现波动。核酸检测结果未报告之前,无法进行转诊治疗。我们就首先把他们分配到各舱位。为了准确掌握信息,所有医护立即入舱,询问症状,查体核实,完善每一名隔离人员的档案材料,汇总梳理他们的健康信息……忙完这一切,天已经大亮了。基本上收纳和转运等工作,都是在半夜或者凌晨,像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
“老办法”
让沟通无障碍
由于管控需要,除了医疗组的工作人员可以按要求进入舱内,其他人员只能作外援服务。由于工作环境特殊,他们除了用手机、对讲机沟通外,有时候还需要隔着玻璃“打手势”。进舱时,他在舱内一一落实,在舱外,张宇通过大屏幕点对点指挥:“每个舱位有哪些重点人群,几号隔离间隔离人员需要格外关注,有特殊情况的隔离人员是否关照到位。”“除了身体治疗,在这里更多地是要做好心理疏导,通过电话和微信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做好心理安慰,让他们在舱内感受到家人般的呵护!”
“老作风”
诠释新担当
按照政策,隔离人员在舱内观察7天,之后解除隔离转走。大量的转入转出,对医护人员来说工作量是巨大的,核酸检测双采、单测一次进舱都要在5个小时以上。他们不仅时刻面临风险,同时,也承担着因隔离人员不理解带来的委屈。即便如此,张宇和他所带领的医疗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工作辛苦、责任重大。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针对各种情况提供最精准的医学支持,是事业使然,更是医生的本分。”说到此时,张宇的话语有些哽咽。
截至目前,苏宁方舱隔离点已经累计收治隔离人员837人。张宇和他的团队白衣执甲,逆向而行,时刻与“病毒”近距离接触。他们在距离主城区几十公里的物流园里,在临时搭建的休息室中度过了多少个通宵,自己都计数不清。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方舱里的每一批每一名隔离人员都照顾好。他们顺利出舱的那一刻,正是张宇这些白衣战士最幸福的时刻!